|
鈦合金材料的硬度及耐磨性
2025-10-10
1. 不同類型鈦合金的基礎硬度范圍 鈦合金按晶體結構可分為 α 型、β 型、α+β 型三類,其硬度差異源于合金元素(如 Al、V、Mo、Cr)對相組成的調控: α 型鈦合金:以純鈦(TA1、TA2)和低合金化鈦合金(如 TA7,Ti-5Al-2.5Sn)為代表,組織穩定、塑性好,但硬度較低。典型硬度:純鈦(退火態)布氏硬度(HB)約100-150,維氏硬度(HV)約120-180;TA7(退火態)HB 約 180-220,HV 約 200-250。特點:硬度隨溫度升高下降緩慢,適合低溫或耐腐蝕場景(如化工管道),但抗磨損能力弱。 α+β 型鈦合金:應用最廣泛的類型(如 TC4,Ti-6Al-4V;TC11,Ti-6.5Al-3.5Mo-1.5Zr-0.3Si),通過調整 α 相(硬脆)與 β 相(塑性好)比例平衡強度與韌性,硬度中等。典型硬度:TC4(退火態)HB 約280-320,HV 約 300-350;經 “固溶 + 時效” 強化后(提升 α 相比例),HB 可升至 350-400,HV 達 380-450。特點:綜合性能最優,是航空航天(如飛機起落架、發動機葉片)、醫療(如人工關節)的主力材料,但硬度仍低于中碳鋼(如 45 鋼淬火后 HB 約 500)。 β 型鈦合金:含大量 β 穩定元素(如 V、Mo、Nb,如 TB6,Ti-10V-2Fe-3Al;TB9,Ti-3Al-8V-6Cr-4Mo-4Zr),可通過快速冷卻保留 β 相,經時效處理析出硬脆相(如 α 相),硬度最高。典型硬度:TB6(時效態)HB 約450-550,HV 達 500-600;部分高端 β 鈦合金(如 Ti-15Mo-3Al-3Sn)時效后 HV 可超 650,接近馬氏體不銹鋼(如 304 淬火后 HV 約 600)。特點:高強度、高硬度兼具良好塑性,適合制造承受高載荷的耐磨部件(如航空發動機軸承保持架),但成本較高、加工難度大。 2. 影響鈦合金硬度的核心因素 鈦合金的硬度本質是 “相組織、晶粒大小、合金元素固溶強化” 共同作用的結果,關鍵調控手段包括: 合金成分: 固溶強化:Al、Sn 等 α 穩定元素溶于 α 相,Mo、V 等 β 穩定元素溶于 β 相,通過原子間作用力阻礙位錯運動,提升硬度(如 TC4 中 Al 含量從 5% 增至 7%,HV 可提升約 50); 析出強化:β 型鈦合金時效處理時,β 相中析出細小的 α 相或金屬間化合物(如 Ti?Al),這些硬脆相可 “釘扎” 位錯,顯著提高硬度(如 TB6 時效后硬度較固溶態提升 30% 以上)。 熱處理工藝: 退火:降低硬度、改善塑性(如 TC4 退火后 HV 從 350 降至 300),適合后續加工; 固溶 + 時效:β 型和 α+β 型鈦合金的核心強化工藝,通過控制固溶溫度(如 TC4 固溶溫度 920-950℃)、冷卻速度(水淬保留 β 相)和時效溫度(如 TC4 時效溫度 500-550℃),精準調控相比例,實現硬度與韌性的平衡。 晶粒細化:通過熱加工(如鍛造、軋制)或添加細化劑(如 B 元素)減小晶粒尺寸,利用 “晶界強化” 提升硬度(晶粒尺寸從 10μm 降至 1μm,鈦合金 HV 可提升約 10%-15%),同時兼顧韌性(避免粗晶粒導致的脆斷)。 |

